如何使物业、企业、供应商产生高关联度的互利
中國物業新聞網訊:
6月28日,由菁修堂主辦的《2017人工智能與物業技術革命論壇》在廣州陽光酒店隆重召開,此次論壇不僅匯聚瞭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沈建忠會長、美國矽谷創業教父史蒂夫·霍夫曼 (Steve Huffman)等國內外物業管理行業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知名大咖,以及來自全國各地600多名物業企業高管的菁修堂會員,更是刮起瞭物業行業內的第一波“人工智能+物業”的思想狂潮。樓小二創始人馬力先生在論壇上分享瞭主題演講《商業寫字樓宇的人工智能生態服務平臺創新》,現小編將他演講中的部分金句摘錄如下:
1
我們認為產業升級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對於任何一個行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新的業務模式上要用老的基因去做非常困難。
2
我認為,不管哪個行業在做行業升級的時候,你沒有做一個基礎化的數據或者IT的提升,行業的升級和消費的升級是很難支撐的,因為各種判斷都是數據化和決策化的。
3
社區的地盤很難在一個初創企業裡發展,隻能在大的地產商裡進行物業並購,或者說地盤自己去做,或者說一些新技術變成服務需要一個過程認知去慢慢變成更好的方式,我覺得現在做社區做得很好的一些公司的起點都是比較高的。前段時間的物業整亞洲性線免費觀看視頻成熟合並購經常發生,包括深圳也有,我們覺得這個事情一定是橫向平臺式的管理,很難有從零開始做的機會。
4
我們覺得社區裡有倉儲等縱向行業的機會,而物業公司可以很好地利用它做一些規則制定或者服務制定的標準,社區應該會有很多縱向服務公司在不同的社區或平臺垂直紮根和發展。
5
我們認為商業模式長期來說不一定會很有價值,因為歐美日韓視費觀看視頻它是根據不同的資源、環境和股東作調節的。我覺得三到五年的時間可以看到一些發展的地方,但是每個階段的商業模式必須在你的周圍的資源和環境下能夠想明白。
6
誰在幹這麼多事情?這非常重要。我覺得不同公司都會不同程度遇到這樣的事情,我覺得要盡可能用專業知識較強或者互相包容性較強的優點缺點比較明顯的人一起去整合做優勢疊加的事情。
7
在中國早幹兩三年,可能就可以瞭,晚幹兩三年可能就平庸瞭,再晚幹兩三年可能就沒有機會瞭。
8
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時間。每個人都在投資自己的時間,不管是20、30、40、50幾歲,永遠隻有時間的資源最寶貴。
9
我們認為未來的寫字樓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就是物業公司可以快速獲取整個寫字樓的所有數據。
10
我們覺得商業創新有三個方向:第一、技術革命。第二、消費升級。第三、個性化配套服務。
11
所有的事情都和時間相關,你幫別人省瞭時間,其實就是使他的時間投入到他最想幹的事情裡,變相地生活質量就有所提升。
12
我們覺得科技的發展一定是最核心的底層動力,但是對於物業同仁來說,如何用好這些工具使它變成服務以提升企業和個人的強關聯度就是我們未來要思考的問題。
13
我們覺得寫字樓內的需求包括訪客管理、保安定位或者停車場管理,後臺數據的統一對於物業的決策判斷非常重要。
14
你要體驗這個服務,我可以免費給你做一個星期,然後給你出一個指標,之後服務體驗就感知瞭,感知之後轉成業務就非常容易瞭,同時把大量的廣告成本也去中間化瞭。
15
我們認為2C產品很難再以商鋪的方式存在,電子貨架或者2C市場一定是未來的趨勢。這個業態一定會變成最後三公裡、最後一百米配送和營銷的事情,或者變成機器人貨架的方式,使大量成本壓出來,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快速地獲得這個服務。
16
寫字樓的基本配置:包括垂直100米配送、分點中心、數據IT化配置,使得物業公司能夠快速獲得大量的數據,能夠對它的業務進行判斷,同時我們也不斷提升我們的IT能力,包括給物業公司做保安尋根定位。我們認為必須把科技的進步變成工具和產品,使得其數據化並開源節流。
17
我們覺得整個寫字樓生態往下做還有很多模塊的延伸,包括專業培訓、信息化平臺、基礎設施等,我們認為未來一定因為服務可以變化我們的物業管理費,因為消費在升級,80、90後的人願意為服務買單,他願意獲得這個事情,這是消費升級的情況。
18
從線上到線下的基礎平臺的搭建,希望幫助物業做增值服務的內容,使得最好的廠商級別的服務去替代重復類勞動或者資金積壓的事情。
19
如何使物業、企業、供應商產生高關聯度的互利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這是使樓宇數據化,降低能源消化和能源投入,使個性化的需求能夠有個性化的廠商級別的服務,使大量的中小企業有標準化的終級服務,使大量的人群變成社群的方式在這棟樓存在,我們認為這種粘連度才叫強關聯度。
20
我們和供應商以及物業同仁一起去做行業的消費升級,如果能做到這個事情,客戶就真正在你的手上。
21
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口述20個亂真實案例:1、幫助物業公司做數據化;2、通過幾百棟寫字樓盡量把廠商級別的服務團結進來。3、在共生的過程中獲得共同發展的升級。
22
我們認為未來的社會一定是生態和生態之間的競爭,我們一波人和另外一波人在競爭,我們覺得生態競爭才是最重要的,隻有生態的競爭才能體現我們的能力,才能把服務的能力往上提升,最後才使消費者、用戶和社會獲得長足的進步。